栏目导航
3月5日,永川日报以《产教融合育人才 改造升级结硕果——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工智能学院面向新工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为题,在第三版整版专题报道新葡萄人工智能学院面向新工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
产教融合育人才 改造升级结硕果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工智能学院面向新工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
斩获“华为ICT赛全球总决赛云赛道”一等奖的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工智能学院代表队
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第六届程序设计大赛
通讯员 陈雯霞 黎茜
2020年,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工智能学院代表队在华为ICT(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和技术Technology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简称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全国总决赛均斩获实践赛云赛道一等奖,实现了华为ICT大赛开办以来西部赛区全国总决赛一等奖零的突破和全球总决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2016年,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学子就曾参加过ICT大赛,当时由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三名学生组成的重庆区域代表队,曾进入全国总决赛,但仅获得全国总决赛入围奖。
“除了获奖等级的突破,咱们学院还做到了组队方式的突破,这次华为全国ICT大赛的参赛队伍都是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的学生。此次获奖是学院面向新工科推行多元化培养、差异化发展、个性化成长教育理念的成果。”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罗代忠自豪地说。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色鲜明,课程体系既具有理论基础的厚度,又具有专业技术的深度,还具有行业前沿知识的拓展度。课程体系开设了大赛涉及的云服务技术等前沿技术,所以比赛内容是平常就了解的;课外我们有侧重地将心思放在课程体系之外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上,由于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前沿技术,整个比赛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代表队的吴文杰说,“比赛内容和新葡萄开设的Linux系列课程很有关系,基本上就是考的那套,是比赛的基础。非常感谢Linux课程的牛朵朵老师和陈梁老师对我的高要求。”
“社会有需求,人才培养就必须得跟上。”代表队的指导老师都安坤说。
近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先导,秉承“德以诚信为本,技以实战为先”的院训及“聚焦智能,跨界融合;尊重个性,回归本真”的学生中心发展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结合校内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实践、课外创新实践三个产教融合支撑平台,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面向新工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造升级之路。
学院开办有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及2020年新开设的人工智能四个专业。其中前三个专业面对新工科进行改造升级,各有特点、各有支撑——软件工程是重庆市一流专业也是重庆市一流专业立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是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网络工程是华为十佳学院专业。而人工智能作为新开办的专业,是为了适应社会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学院现为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成员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国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优秀试点单位、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9455澳门新葡萄娱乐场大厅示范学院。
面向新工科如何改造升级传统计算机类专业,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
反思传统教育,探究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
学院的前身为计算机学院,但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传统计算机类专业面向新工科个性化教育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专业同质化问题。这是专业划一性教育与学生差异之间的矛盾,在传统工科教育中教育的共性目标与学生个性需求失调。
教学失位性问题。这是教师划一性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矛盾,教学难以做到相长。
供需不匹配问题。这是学校同质化产出与企业个性化需求的矛盾,学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特殊要求,出现供需失配。学科发展出现“双脱”问题:专业与新产业发展脱节,学生与企业新技术岗位脱节。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是人才队伍方面,学院提出重点建设师资队伍——面向智能技术,推动教师转型发展,鼓励教师在海内外研修、提升专业能力。目前人工智能学院师资结构稳定,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准高。该学院教师先后累计15人次参加华为认证讲师培训,6人留学韩国、2人留学新加坡、1人留学美国、1人留学澳大利亚、2人到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只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专业。”罗代忠说。
同时,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学院搭建了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学校智能类相关专业建设了多维数据感知与智能识别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复杂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智能产线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e创星空”众创空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邹永康介绍:“2007年我们开始组建实验室,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学院后续发展的基础。”“e创星空”众创空间为学生搭建课外工程能力提升平台,将理论融入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老师指导学生立项全国或重庆市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老师带领学生承接大数据、智能类商用项目,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先后承接了科大讯飞的方言标准译稿处理、短视频开发、健康大数据处理等,提升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同时可以为学生带来收入,更为学院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师生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其中“基于医学大数据的智能诊断分析平台研发和应用”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平台技术与服务创新创业团队”获“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打破课堂边界,构造适应教育教学模式
“在学院面向新工科进行专业改造升级发展过程中,我们狠抓专业内涵建设促质量,关注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和创新精神,着力通过多元化培养差异性的计算机类人才。”罗代忠强调。
为此,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延伸课堂边界,将课堂延伸到课前的线上自主学习,形成“课前线上+课堂线下”融入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中国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优秀试点单位,学院用MOOC+SPOC+翻转课堂的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需求,将国家优质资源(爱课堂)引入课堂。课前,老师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料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先用习题方式进行十分钟课前检测,大部分时间则侧重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双效”——提高教的效率、提升学的效果,适配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个性需求,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难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精准施教、打造有效课堂。
课前看慕课视频进行自学真的有用吗?帮助大吗?2017级信息工程专业的魏金城说:“这还要看学生的自觉性。拿我来说,我就觉得有效,因为课前就把这些知识预习了,课堂上通过视频教学能深入了解知识点。这样老师上课也会节约很多时间,能拓展更多东西。”他认为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了尊重学生、循序渐进:大一大二重理论,大三大四重实践,其中的过渡自然而有效。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我们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去用,希望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惠及学生,这中间吃再多苦也是值得的!”罗代忠说。
打破专业边界,构建同根异果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学院创新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把“双万计划”作为内涵建设抓手,形成与产业的良好对接。其“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实践使学院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拥有七个重庆市级一流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UI应用开发之平面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等五门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等两门重庆市线上线下一流课程,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学院把个性化人才培养植入专业内涵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确定了“1.0+1.5+0.5+1.0”的四年人才培养模式。
“1.0指第一年学生都在一个大类里,拥有共同的基础平台,着重学科基础;1.5指学习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特长,着重专业基础;0.5指进入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工程实践;最后的1.0则指学生最后一年的社会实习。后两者着重技术方向。这就像往不同模具里倒水一样,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权利,避免了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罗代忠解释。
相比四年一贯制,这样弹性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体兴趣,符合多元培养的个性化培养理念,更能满足IT领域不同岗位的多种需求。
“我们把这样的课程体系叫做‘同根异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虽然学界有些人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我们仍觉得它适合传统工科改革方向,能够迅速让学生在IT领域结出不同果实。”罗代忠说。
打破校园边界,构筑个性人才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是新名词,它要求传统专业转型发展、新型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我们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改造专业,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马新强介绍了学院实行产教融合的新时代发展背景。
据了解,人工智能学院各专业均进行了产教融合——人工智能、网络工程与华为合作;软件工程与中软国际、创新工场、创新奇智等进行校企合作,如中软国际产教融合实验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与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区合作。
如何深入产教融合发展?合作支撑平台很重要。在合作平台中,华为最为突出,被学院认为是6年才结出的好果:2013年,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2015年,学院与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度校企合作,共同运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并于2017年荣获“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奖”,入选“华为ICT学院中国合作案例集”;2018年,学院开办华为产教融合实验班,并于2019年取得高级ICT人才(HCIE专家级认证)的零突破。
华为企业为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提供技术与培训资源,为全面实施ICT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而人工智能学院则持续为该企业输入新鲜血液,两者互惠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圈。
“这次华为中国赛区一等奖,就是产教融合的结果,也是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果。”罗代忠说。
此外,针对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反思“课外的时间去哪了?”的问题,据此实施“导师制+俱乐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素养拓展工程,走出了令人瞩目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3年,针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俱乐部,2015年成立由重庆市科委教委双授牌的众创空间——“e创星空”。通过“e创星空”平台,学院与华为和深圳讯方公司深度合作,引入企业主流的ICT技术和素质训练机制,使学生在接近企业真实环境下锤炼工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院把企业和项目引进来或把资源引进来,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俱乐部形式进入众创空间,以此提升工程素养(包括工程能力团队能力、协作能力)。
“俱乐部作为人工智能学院的特色,其中包括很多不同方向,如华为俱乐部、移动开发俱乐部、人工智能俱乐部、网络安全俱乐部等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个人爱好选择俱乐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和斗志,爆发出无限的能量,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罗代忠介绍。
当然,俱乐部建立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虽然俱乐部选择全凭学生兴趣,但内部仍有一套完整的文化,如大四到大一混合,实行传帮带制度组成梯队,一级带一级共同进步,形成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俱乐部文化。
“因为知道会有老师指导,我也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就参加俱乐部的面试了。”魏金城说,他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俱乐部,而后几乎每天都在俱乐部学习或做项目。
俱乐部以学科竞赛和科研为主,采取教师线上辅导和线下指导相结合。“我选的是Android与算法俱乐部,其中大多数课程都会在线上交流讨论,同时大多数成员也在教室自学。”魏金城解释。即使现在他不在人工智能学院了,但因为他从大一就在俱乐部学习,学院老师们依旧欢迎他们回来学习。
目前,每个俱乐部有15到20个人,近两年因为专业调整、教师出国深造,俱乐部经过多次重组,但依然稳步运行。这次华为全国大赛的获奖只是俱乐部某个方向的产出结果,它又一次证明了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是多元发展的,不应该局限于某个方面,学院希望通过引入企业的方式以及俱乐部这种载体,让同学们的潜力得到挖掘、实力得到发展。”罗代忠总结。
改革成效显著,彰显个性化人才培养硕果
目前,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类专业践行的“聚焦智能,跨界融合;尊重个性,回归本真”的学生中心发展理念成效显著,学生差异化成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强,完成创新创业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7项、知识产权62项;学生创业能力强,已孵化重庆永爱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西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创业公司19家;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优秀毕业生入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搜狐等大型IT企业。截至去年,该学院就业率排到全校第二,真正落实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前两天英特尔有一位老总来我办公室,要学生,只要是有HCIE认证的都要。”说到就业,罗代忠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插曲。
HCIE认证是什么?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分三个级别,HCIE认证指的就是最高级别的证书。华为HCIE证书面向整个计算机网络行业,这是一个要求能熟练操作华为设备、能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的网络工程师高级认证。拥有这个证书,你可以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找到月薪一两万的工作,这对很多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以前,学院学生获得HCIE认证想都不敢想,学生获得的大部分认证主要是A级认证和P级认证。但经过人工智能学院不断革新发展,P级资格认证已经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水平了,换句话说就是已成为标配,与此同时高级HCIE人才数量也从“零突破”到“创新高”。“拿到P级认证在企业也十分好找工作,但我认为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应该说不该满足于这样的现状。”罗代忠说。
“2020届学生有6位同学拿到HCIE认证,其实本来不只6个——因为其考试分三个阶段,有笔试和机考,但由于疫情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没能参加面试,很遗憾地失去了这个认证资格。”罗代忠补充道,“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华为的资源引进:他们免费授课,给我们很大支持,帮助了学生成长。”
人工智能学院专业改造升级发展,走出了工业态度、文理风采,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凸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永川日报》等平面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华龙网等网络媒体对学院办学作了《“互联网+”,风口之上青春畅舞》《聚焦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回归工程教育本源的IT人才培养之路》等20余篇报道,充分肯定了人工智能学院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显著效果。
罗代忠表示,人工智能学院将以华为大赛获奖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稳步提升学院办学质量,进一步彰显学院办学成效,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类人才。
供稿审核人:杨加强
编辑:许菲菲
责任编辑:史甲庆